2016年09月18日点击:[ ]
1.2、建设单位:长武县招商局
1.3、项目地址:巨家镇、亭口镇、枣园镇、相公镇
1.4、项目建设内容:2017年-2019年两年引进繁育黄牛1万头,建设牧草基地10万亩,新建冷配中心一处,完善疫病防治、检疫化验体系等。
1.5、项目总投资:项目概算投资3.5亿元。
1.6、项目建设期限:24个月
1.7、经济效益:新建万头黄牛基地,市场前景广阔。据测算,建成万头黄牛养殖基地,除去各种费用后,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14040万元。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意义
2.1项目背景
2.1.1长武县位于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全县土地总面积5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塬地占35%,山坡地占58.4%,水浇地占6.6%。全县7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46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万人,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355元。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发展较快,目前黄牛存栏3.7万头。有天然草场8.87万亩,近几年累计人工种草5万亩。全县草资源丰富。加之群众历来有饲养黄牛的传统习惯。但我县黄牛生产水平不高,效益低,因此,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处于优先地位,必须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路子。我县自然条件属发展黄牛的最佳适宜区,拟定在我县南部的巨家、亭口、枣元、北部相公等四镇实施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2.2.1项目建设是市场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优质牛肉等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因而项目建设的市场前景乐观。
2.2.2项目建设是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县粮食面积将大幅度减小,草场资源十分丰富,发展黄牛等草食型畜牧业潜力很大,发展黄牛可以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大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2.2.3项目建设是农民增收的需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民增收。虽然项目建设市场投资较大,但投资回收期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因而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对于该项目的建设十分迫切。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3.1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用现代物资技术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畜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逐步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和加工基地。
3.2依据
3.2.1、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的决定》
3.2.2长武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等。
3.2.3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的实施意见》等。
第四章 项目基础条件
4.1项目区概况
该项目区四个乡镇远离县城,无污染,无噪音,交通方便。水、电配套,该项目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内,饲草资源丰富。气候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全年日照时数2218.7小时,年降雨量584毫米,是黄牛养殖最理想的地区。同时,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等,且饲草和饲料秸秆十分丰富。
4.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4.2.1、政策环境:我县已经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同时又把黄牛养殖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政策条件环境优越,宽松。
4.2.2资源优势:该项目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丰富,同时,该区又属于退耕还林还草区,饲草、饲料资源充足。
4.2.3市场优势:我县黄牛绝大部分为秦川牛,肉品优质,市场供不应求,同时,西安清真白刚肉联厂落户我县,将会带动我县黄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4.2.4科技开发能力:我县从事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力量雄厚,畜牧系统现有中级职称25人,初级专业职称100多人,在黄牛生产,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技术推广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县政府还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名教授为我县黄牛技术顾问,定期来我县咨询、指导,科技开发能力力量较强。
4.2.5长武县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健全。我县共有8个畜牧兽医站,有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00多人,仅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有职工36人,初、中级以上职称24人。主要负责全县牧业生产,疫病防治,配种,动物食品检疫等工作。在项目区实行重点技术任务项目承包,编为技术研究组,项目实施组,质量进度检查管理组。
引进繁育黄牛1万头,建立牧草基地10万亩,新建冷配中心一处,完善疫病防治、检疫化验体系等。
第六章 项目建设周期和进度安排
6.1项目建设周期:
本项目建设总工期为24个月,
6.2具体进度安排为:
2017年3月底前完成项目申报工作。
2017年4~5月完成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招投标等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2017年6月开始施工,2018年3月全部项目竣工运行。采取“先竣工,先验收,先运营”的方式,以尽早发挥效益。
7.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35000万元,基中:
1、用于引进购买优质适繁母牛需资金16380万元;
2、修建牛舍等需投资9360万元;
3、新建牧草(苜蓿)基地需投资2340万元;
4、购置饲料加工机械,建青贮窖需投资3159万元;
5、新建冷配中心一处,购冷藏专用车等需投资1439万元;
6、健全防疫、动检体系需投资900万元;
7、项目培训、宣传、办公费需468万元;
8、项目实施的流动资金1053万元。
7.2资金筹措:
本项目资金通过招商、合资、合作解决。
第八章 环境影响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后,由于充分利用了大量秸秆资源,通过过腹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形成地种草、草养畜、畜产肥、肥壮地的良性循环。同时,减少了焚烧所造成的污染,生态效益良好。
8.2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8.2.1、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了我县最具影响力的黄牛生产基地建设。
8.2.2通过“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把农户与肉品加工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带领农户实现了黄牛生产产业化经营。
8.2.3带动了全县黄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又可使全县5万亩玉米秸秆变废为宝,通过黄牛过腹还田,使3万亩耕地提高地力。
8.2.4项目实施后,可带领养殖户通过提高育肥速度和肉品质量,可增加养殖效益。可使农户每养殖一头黄牛比以前多增加收入近2000元,同时,通过利用大量秸秆,可带领农户每亩土地增加秸秆收入120-160元。
第九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9.1组织机构
为了使我县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任务落到实处,将这一骨干项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树立典型,逐步形成规模大户、专业村、重点户,带动全县黄牛生产向商品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项目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增加收入。为此,县上决定成立万头黄牛基地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苏建民任组长,农业局局长魏刚任副组长,副局长车效民,兽医工作站站长任小明,以及项目区各镇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魏刚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事务。
9.2项目资金管理
严格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要落实专人,建立专帐,专项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保证资金合理运作,提高投资效益。
第十章 结论
综上所述,项目建成后,据测算,建成万头黄牛养殖基地,除去各种费用后,每年增加经济效益14040万元。符合农民增收的目的。牛肉制品市场广阔,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可行。建议上报有关部门立项。